今天听到了一期让我感触良多的 Podcast,我和讲述者的一些经历和观念都很相似,可是现在的自己远没有讲述者那么理想。

Google Podcasts - UX Coffee 设计咖 - #70: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周楷雯 · 独立开发者)

今天我们请到的是独立开发者 Kevin 周楷雯,他是独立应用《50 音起源》的作者。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周楷雯刚刚结束度假,回到自己在青岛的海边小屋,悠闲地享受着一个美好的下午。然而就在两三年前,周楷雯的生活正一片灰暗,那时候的他刚刚经历了公司并购,项目关停,好友离职等等一系列的变故。对周楷雯来说,他高考后的这十年时间,可谓是起起伏伏。这一路来的故事,可以一直追溯到他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个夏天。

提醒:这篇文章并没有任何干货

我开始的想法和 kevin 很像: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规划;同样高考之前不去上课;同样上了大学也不去上课,每天写代码。

大一的时候是我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也是做产品欲望最强烈的时候。那时候看了 12 Startups in 12 Months 以及一些创业公众号。我就特别想做产品。当时主动接触了很多人,谈论,请教,交流了很多想法和产品。

当时做了很多东西:

只花一个礼拜就做完了 toolkit.space (一个包括了数十个在线工具的网站,模仿 atool);

只花一天就完成了 Village Game (一个模仿 Telegram 上村庄游戏的微信公众号,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微信公众平台);

一个早上就用 PHP 加 JQuery 再加 LAMP 一把梭写完并上线了 jsurl (一个短网址程序,现在的 i8e.net 所用的代码)

但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宣传,所以很多东西最终也没有其他人用。也因此在制作时都只考虑了自己方便,也没有去更深入的打磨和优化。

关于宣传其实了解了很多。但是了解到的所有方式都觉得成本太高,感觉要花费太多时间精力,而且一分钱也不想花。

而且当时每个产品所涉及的都是对我来说全新的技术。当时才刚刚开始用 Node(中学时一直 PHP 一把梭。

但是从大二开始就怠惰了。

当时暑假和学长商量着做一个产品,后来觉得太扯了就弃了。可能是因为感觉商业化太难,全心投入代价太大,不敢又没有必要破釜沉舟,所以还是想着稳妥一点。因此做东西畏首畏尾考虑一大堆,最后很多想做的都没做。

当时花了太多时间在没意义的事情上面:参加了很多奇怪的比赛。

当时同时搞 CTF,大数据比赛,服务外包比赛,还同时给老师打工。除此之外还在同时干很多不正经的事情。撩学妹,参加社团活动,还得打游戏,期中期末还得学看高数。反正感觉真的是屁事很多,反正是少有时间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了。

当时可能是被迫花了太多时间干了太多自己感觉没意义的事情(确实也很没意义,比赛没有获奖,技术没有长进,钱也没挣到,成果也没有。

大二下学期其实还可以,参加了 GSOC,参加了 Hackathon,找到了一个还不错的暑期实习,玩了不少游戏。也学了很多想学的东西。还做了一个不少人用的浏览器扩展(但这也是个大坑,没什么回报,还占用了我很多时间去回邮件)

大三开始就非常堕落了。整个上学期身体,心态都不太好。

因为大一大二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在实验室反正就折腾,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从早到晚搞一天也能有点产出。但是后来一个因为不想给老师打工了,还有觉得实验室的研究生太傻逼了,就很少去实验室了,过了几个月到大三感觉算是被驱逐了(座位给了新来的研一的)所以就基本再也没去过实验室(我的显示器和一大堆书还在我桌子上我都不好意思去拿了,到现在也没拿回来)

后来就在寝室疯狂打游戏。室友天天打,自己也克制不住。唯一做了点事也就是考了个驾照(其实考驾照也没花多少时间,只是经常拿学车安慰自己不去努力

可能是当时大一刚来想尝试的东西都尝试的差不多了,简单的全都会了,难的花时间也没进展。当时心态问题很大,有种眼高手低的感觉。以至于就感觉完全折腾不动了。


缺乏积淀

反省一下自己一直以来都比较缺乏积淀。一直不太喜欢写博客,很大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东西都是从网上有的东西学到的,总觉得没必要去重复。而且特别反感很多人的博客都是一些烂大街的东西。自己也很少有什么创新,所以一直以来博客都没什么产出。

经常看到一些前辈的个人 wiki,博客里很多原创文章就很羡慕。比如 felixonmars 的 wiki,对于类似的个人可控的知识的积累非常的喜欢。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特别崇拜的前辈 百合仙子依云,他的博客非常高产,都是原创文章,并且都包含干货和自己思考(其实想一想很多 dalao 的博客里也会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和生活的记录,可是我一个是不太希望暴露自己的生活在网上,因为太颓了;还有除了技术文章我其实很讨厌看和写大段这种记录个人生活的文字。

花了太多时间完善工作流

一直以来都有对自己产生的数据有极强的控制欲,所有网络服务的数据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控结构化的数据,便于迁移,修改,整理和保存。所以花了太多时间去寻找和配置工具。

其实很多人一直用着现有的工具,随着时间也就有了一些产出和积累。(比如很多人可能就有着有道云笔记或者 OneNote 就够了)可是我总想找到一套完美的工具。笔记应用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都试了一圈(包括 LeanNote,SimpleNote 等等很多小众的),RSS 应用也都试过一圈,自动化应用也都试过一圈。结果到最后也没能找到完美的,让自己满意的。很多应用没有接口,没法掌控所有数据,也就没有第三方客户端。现在的笔记应用感觉没有一个能让用户完全掌控数据的,所以到不如本地用 Markdown。(想写一篇文章谈谈对现在笔记产品的看法和感受)

而且因为松鼠症,收藏了太多太多东西,但是没有时间去整理,或是完整阅读。因为什么都想留存下来,RSS 订阅的几十个博客和社区,日常的所有通话记录和短信,手机使用记录,标星的邮件,还有打心的推特全部都会自动化的存到某个笔记应用里。那个笔记应用里可能存了几千条笔记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而且那个笔记应用很封闭。Google Keep 里也存了一大堆东西,本来只想当个 todo list 用,但是后来很多想法,收藏的东西都放里面了,可能也存了几百条,但是也很难迁移出来了。

(感觉想写一篇文章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流和工具了)

在尝试这些工具上花了太多时间,最后效率也没有什么提升,而且很多东西分散在了不同的地方。


本来还想谈谈自己的理想,关于出国,还有产品的创意。但是实在是不太想写非技术的文字。这篇就到这里吧,算是难得的对近期的总结